2025 年 3 月,某头部外卖平台的 “啄木鸟计划” 被曝沦为摆设 —— 暗访视频显示,标榜 “每日巡检” 的啄木鸟团队,竟与商家合谋伪造后厨照片,甚至指导商户用 “抹布遮挡油污” 应付检查。这起荒诞的 “监守自盗” 事件,撕开了外卖行业 “表面合规、内里腐烂” 的遮羞布,更引发对平台治理逻辑的深层拷问。
平台的 “啄木鸟计划” 本是效仿电商 “神秘买家” 的品控机制,承诺 “每日抽查 10% 商户,发现问题立即下线”。但在执行中,巡检员的 KPI 与商家存活率挂钩 —— 某华东地区巡检组长透露:“每月下线商户超过 5 家,团队绩效扣 30%。” 这种 “既要当裁判,又要保业绩” 的逻辑,让监督沦为 “养蛊游戏”。 郑州某麻辣烫店主向记者展示聊天记录:每月向啄木鸟团队支付 500 元 “指导费”,即可提前收到检查通知,甚至获得 “油污遮盖教程”。更讽刺的是,部分商家为应付检查,专门购置 “啄木鸟套餐”—— 包括可快速拆卸的假墙、瞬间除味的喷雾,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。 平台公示的 “98.7% 商家合规率” 背后,是巡检系统的 “选择性失明”。成都某技术人员爆料:系统会自动过滤 “高投诉商户” 的巡检请求,优先检查已合作半年以上的 “稳定商家”。某连锁品牌负责人坦言:“我们每年给平台交 200 万‘质量保障金’,换来的是‘免检金牌’。”
2024 年某平台财报显示,外卖业务毛利率 28.6%,远超餐饮行业平均 8% 的利润率。商家每赚 100 元,平台抽走 25 元佣金,剩下的 75 元要覆盖食材、房租、人工。北京某黄焖鸡店主算过账:用冻肉比鲜肉省 40% 成本,回收剩菜能再降 15%,否则 “月亏 2 万,只能关店”。 杭州骑手小王在 3 个月内举报了 7 家问题商户,结果被系统 “限制接单”。他发现:“平台对差评的容忍度是 3%,但对举报的容忍度是 0%—— 因为每下线一家店,就少一个抽佣对象。” 最终,多数骑手选择 “眼不见为净”,甚至帮商家隐瞒:“被举报的店少了,我们送餐路线更顺。” 2025 年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,外卖投诉处理周期平均 21 天,而商家整改往往 “一阵风”。上海某监管人员坦言:“我们依赖平台提供数据,但平台为自保,经常‘选择性送检’。” 更关键的是,现行《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》仅规定平台 “审核资质”,未明确巡检责任,导致监管真空。
参考欧盟《数字市场法案》,强制外卖平台拆分监管部门,由第三方机构(如餐饮协会、消费者代表)主导巡检。深圳试点的 “阳光厨房” 系统已初见成效:商家后厨直播接入监管平台,消费者扫码可实时查看,投诉量下降 47%。 西安推行的 “佣金阶梯制” 值得借鉴:月订单低于 2000 单的小微商家,佣金降至 15%;连续 3 个月零差评的商家,佣金再降 3%。数据显示,政策实施半年,当地外卖食材新鲜度投诉下降 62%,商家主动升级设备的比例提升 35%。 北京消费者小张的选择颇具代表性:她只点 “证照地址与配送地址一致” 的商家,优先选择 “到店自取” 观察后厨。平台应强化 “透明化标签”—— 如美团试点的 “后厨卫生分级”(A/B/C 级),让消费者的选择直接影响商家流量。某试点商家表示:“获评 A 级后,订单量涨了 2 倍,比刷单划算。” 借鉴电商的 “失信惩戒” 机制,对回收剩菜、伪造证照等行为,不仅下线店铺,还要追究法人刑事责任。2025 年 3 月,南京首例 “外卖商家食品安全入刑案” 宣判,店主因使用过期食材获刑 1 年,此案成为行业重要转折点 —— 商家整改率 72 小时内飙升 89%。
啄木鸟事件最可怕的,不是个别商家的黑心,而是整个生态的 “集体麻木”。当平台把监管变成生意,当骑手把举报视为断财路,当消费者被迫成为 “福尔摩斯”,外卖就不再是便捷的服务,而是一场充满陷阱的赌局。 重建信任的关键,在于打破 “流量 - 佣金 - 劣质” 的恶性循环。正如某餐饮创业者所言:“我们不怕检查,怕的是劣币驱逐良币。” 或许,真正的啄木鸟不该是平台的 “形象工程”,而应是消费者手中的 “选择权”、监管者的 “铁手腕”,以及每个商家的 “良心秤”。毕竟,入口的东西容不得半点敷衍,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。(注:本文案例综合自 315 曝光、媒体暗访及行业调研,部分数据经脱敏处理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