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 315,外卖行业的 “后厨黑幕” 再次刺痛消费者神经:黄焖鸡门店回收剩菜二次加工,麻辣烫汤底靠 “科技狠活” 勾兑,连锁品牌加盟店卫生乱象频发…… 当 “打工人的续命神器” 沦为 “健康刺客”,公众不禁发问:外卖,还能放心点吗?
315 曝光的杨铭宇黄焖鸡事件,撕开了万亿外卖市场的冰山一角。2700 多家加盟店中,部分门店将隔夜发黑的牛肉用色素 “翻新”,顾客剩菜过滤后重新烹煮,甚至员工健康证都成了摆设。更普遍的是,麻辣烫、炸鸡、盖浇饭等高频外卖品类,普遍存在预制料包滥用、食材新鲜度不足、加工环境脏乱等问题。有外卖员坦言:“有些店连我们自己都不敢吃。” 这些乱象的根源,在于商家的成本压力与平台的监管漏洞。多地餐饮协会数据显示,头部平台佣金率长期维持在 20%-25%,小微商家利润被挤压至 5% 以内。为压缩成本,部分商家选择低价食材、简化流程,甚至触碰食品安全红线。正如陕西省餐饮联合会的倡议书中所写:“高佣金下,商家不得不在‘降品质’和‘关店’间二选一。” 315 期间,北京、山东、陕西等地餐饮协会集体喊话平台 “降佣金”,呼吁对小微商户实施阶梯化收费。滨州市协会更提出,降低佣金后,商家可将资源投入 “一店一品” 特色餐研发,让消费者 “吃得精致”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,佣金下调或倒逼行业升级:“当商家不再为生存挣扎,才有动力用好食材、做真味道。” 与此同时,平台的审核机制正在悄然调整。比如,美团、饿了么逐步要求商家公示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,并比对地址一致性。消费者点单时,可重点关注:证照主体是否与店名一致(避免租借证照)、配送地址是否与注册地址相符(警惕 “幽灵店铺”)、同地址是否聚集多个品牌(警惕集中加工小作坊)。此外,选择有堂食门店的品牌、优先尝试商场直营店,也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方式。 面对外卖乱象,消费者并非只能 “躺平”。315 后,某平台数据显示,搜索 “明厨亮灶” 的用户增长 300%,选择 “到店自取” 的订单量上升 15%。这传递出一个信号:透明化是重建信任的关键。
实用避坑指南: - 证照必查:点击商家页面 “资质”,核对营业执照、食品经营许可证是否齐全且有效,主体名称是否与店名关联(如 “XX 餐饮管理公司” 旗下直营店更可靠)。
- 地址比对:配送地址与证照地址不一致的,直接排除;同地址多店共用证照的,谨慎选择。
- 品类避雷:慎点重口味(掩盖变质)、高加工(预制料包为主)品类,优先选择现炒快餐、连锁品牌堂食同款。
- 支付留意:警惕平台 “极速支付” 强制绑定贷款产品(如美团月付),付款前确认支付渠道。
- 主动维权:发现问题及时保留证据,通过 12315、平台客服投诉,倒逼商家整改。
315 的曝光,不是为了劝退消费者,而是倒逼行业回归 “餐饮本质”。当佣金降低、监管趋严、消费者用脚投票,那些真正用心做餐的商家终将浮出水面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我们不是拒绝外卖,而是拒绝被敷衍对待。” 或许,外卖的未来不在 “能不能点”,而在 “如何让每一份餐都值得信赖”。毕竟,一顿安心的午饭,是打工人对生活最基本的期待。(注:本文数据及案例综合自行业协会倡议、315 曝光案例及消费者调研,部分品牌为典型举例,非全面覆盖。) |